
公元前150年,汉景帝刘启即位后,在二月初六这一天,晋升周亚夫为丞相,并且废除了太尉一职,所有职务都归入丞相府,这一改变让周亚夫成为了军政双料首脑。这一历史性举措,使周亚夫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。作为曾经平定吕氏之乱的功臣,他和周勃共同挽救了刘氏江山,而今天他再一次稳住了大汉的政权。因此,景帝对周亚夫的依赖不容忽视,甚至若不重用他,朝中的官员们也会纷纷反对。
景帝在很早就立了长子刘荣为太子,但随着时间推移,宫中各种矛盾和争斗逐渐加剧,特别是后宫妃嫔间的嫉妒之情让景帝对刘荣的母亲栗姬产生了不满。由于她并未能令刘荣立下赫赫战功,景帝最终决定废除刘荣,并打算改立其他子嗣为太子。在古代中国,嫡长子继承制的严格性对国家政局稳定至关重要。景帝的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两位权臣,丞相周亚夫与太子太傅窦婴的强烈反对,他们坚持认为太子并未犯错,废立太子将可能引起天下大乱。
展开剩余79%回顾历史,周亚夫和窦婴平定七国之乱时所立下的赫赫战功,使他们在朝廷中威望颇高,每每朝堂上讨论重大事务,二人总是占据核心地位。然而,面对景帝想要废太子的决定,二人依然坚定立场,认为皇帝不应只凭个人意愿行事。朝堂上的激烈辩论让局势愈加紧张,最终,景帝果断决定废除刘荣,并将其贬为临江王,实际上是把他送往了遥远的南方。同时,栗姬一族的亲戚们也都遭到了清洗,所有亲属无一幸免。为了避免忠厚的卫绾心软,景帝先行免去卫绾职务,任命一位外号“苍鹰”的酷吏郅都担任中尉,专门负责抓捕栗氏家族的成员,直接导致栗姬忧郁而死。周亚夫与窦婴,特别是窦婴,因触及皇帝底线,逐渐被边缘化。
几个月后,公元前150年四月,景帝再次改立了皇十子刘彻为太子,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,而刘彻的母亲王娡也被立为皇后。景帝此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立太子而政局却未陷入动荡,展现了汉帝国皇权的强化,专制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制。
然而,刘荣的被废并未就此终结。两年后,刘荣因侵犯宗庙用地被召回长安接受审讯,但他刚上车时,车轴突然断裂,险些丧命。这一事件让临江王的百姓普遍怀疑,显然有些人故意让车轴断裂,使刘荣回不去了。随后刘荣被下狱,交给酷吏郅都处理,这引发了更加严重的政治风波。按理说,刘荣的罪行应该由宗正处理,而不是交给司法机关,尤其是如此有名的酷吏,景帝的态度再明显不过。最终,刘荣不堪折磨自杀,而这一切,似乎只为一个目的——打压可能对景帝产生威胁的力量。
周亚夫与窦婴深知,宫廷争斗中早已没有亲情可言,法律程序也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。窦婴对此彻底失望,他在此后向景帝提交了辞呈,要求因病退休回家。刘启虽然答应了,但这个决定却为后来的夺储之争埋下了伏笔。此时,梁王刘武也不甘示弱,逐渐显现出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。刘武作为景帝唯一的同母弟,曾在平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,受到了母亲窦太后和景帝的宠爱。梁王的支持者窦太后毫无原则地偏袒自己的儿子,使得刘武得到了强大的政治支持,甚至开始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想法。
然而,这一行为引发了周亚夫和袁盎的强烈反对。袁盎不仅激烈反对刘武的做法,还联合了十几个大臣共同反对。面对朝臣们的压力,刘启犹豫不决,最终做出了妥协。然而,刘武愤怒之下,竟然下令刺杀了袁盎和其他十几个反对的大臣。朝廷一时陷入了风波之中,景帝被迫彻查此事,最终发现刘武竟然是幕后主使。为了平息事端,刘武不得不将责任推给他的谋士,并请求王信帮助他向景帝求情。
面对刘武的请求,景帝深知若严格按照律法处置,自己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。然而,王信作为刘武支持者,提出的辩解让景帝有了台阶下,因此景帝最终决定免除刘武的罪行,而袁盎等人却成为了牺牲品。周亚夫对此严词反对,认为这是不遵循法律、不讲信用的行为,但景帝并未理会他,甚至将他逐出朝堂。窦太后对此也十分不满,表示希望景帝能报答王信的恩情,最终景帝同意了窦太后的请求,为王信封侯。
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不仅显示了汉帝国君主专制的强大,也暴露了外戚与酷吏对政治的影响力。周亚夫的坚持和直言,使他与景帝的关系愈加紧张,最终他选择辞去丞相职务,回到封地。然而,这种平静的退休生活并不适合他。四年后的秋天,景帝突然发出召见命令,邀请周亚夫进宫享受宴席,周亚夫希望此举或许能使自己重返朝堂,为国效力。
此时的周亚夫,已经是最后一位抵抗皇权过度扩张的丞相,他的政治理念与景帝的专制统治越来越不合,最终,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丞相。他的坚守与抗争,虽为历史上最后的辉煌,也意味着时代的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-配资中国-查配资炒股-股票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