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宋真宗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的秋天,萧太后和辽圣宗(耶律隆绪)率领二十万辽国大军,向宋朝腹地进发,开启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。
萧太后派遣大将萧挞览作为辽军统帅,从幽州出发,大军长途跋涉至位于黄河边的澶州城(今河南濮阳)。
在宋朝宰相寇準的坚持下,尽管面对多方大臣的反对,宋真宗(赵恒)动员数十万兵马,亲率军队驻守澶州。
萧太后决定采取高风险策略,希望通过澶州一战削弱宋朝士气,迫使其迅速谈和。
然而,计划未能如她所愿。澶州之战尚未打响,辽军统帅萧挞览便在宋朝将领张环的暗中袭击下身亡。
统帅既亡,军队无人指挥,对于辽国大军而言,形势急转直下。
作为辽国杰出的女性政治家,萧太后深知局势的严峻,却又无法直接示弱。她必须巧妙地传递和谈信号,同时保持辽国在谈判桌上的主动权。
在深思熟虑后,萧太后找到投降辽军的宋军将领王继忠。王继忠曾是宋朝将领,因战被俘,后归降辽国。
展开剩余86%受萧太后委托,王继忠利用与宋真宗的特殊关系,伪装成大臣向宋真宗递交一封信函,表达了辽国愿意和谈的意图:
“辽国内部高官贵族对战争态度强硬,此时非战即和,和谈是明智之举。”
如萧太后预料,王继忠的信函取得了显著效果。宋真宗阅后,立即召集朝中文武大臣商议。一致认为应接受辽国的和议,以终止战争。
然而,寇準得知此事后却心怀忧虑。他认为,辽军主动提出和谈,必是形势对其不利的表现。宋朝若答应,可能失去战胜的机会。
寇準迅速上奏宋真宗,坚决反对与辽军和谈,主张坚持作战。
宋真宗虽然听取寇準之言,却决定追求和平。他表示:
“未来几十年,宋朝定会有足以对付辽军的强大将领。现在不能让百姓再经历战争之苦,与辽国和谈吧!”
在河北镇守边关的大将杨延昭也赞同寇準的观点。他主张阻击辽军的后勤,并围歼其部队。
然而,宋真宗对杨延昭的奏折似乎不置一词,似乎早已下定决心,必须与辽国和谈。
不久后,宋真宗派曹利用为谈判使者,与辽国洽谈具体的和议细节。
出发前,宋真宗特地召见曹利用,明确传达两点指示:
在和谈中,愿意支付巨额财富以换取辽军停战,显示出极大的诚意。
然而,寇準对此表示强烈反对。他认为,这种做法只会让辽军误以为宋朝软弱。
尽管寇準力主反对和谈,但终究不能改变宋真宗的决定,只能无奈接受。
寇準不得不采取行动,私下警告曹利用,不得超出三十万财帛的最高谈判限度。
曹利用对这一减少的谈判筹码感到忧虑。
在漫长的等待中,宋真宗终于接到了曹利用成功谈成停战协议的消息。
宋真宗既欣喜又忧虑,急忙召见曹利用。
得知只花费三十万财帛,便获得辽军的撤退和停战协议,宋真宗大喜过望,并立即晋升曹利用官职。
对于当时富庶的大宋来说,区区三十万财帛如同九牛一毛。
因在澶州签订的停战协议,该地北宋时期又称澶渊郡,因此名为“澶渊之盟”。
《澶渊之盟》规定如下:
“以白沟河为宋辽两国界河,双方撤军,辽国归还遂城、瀛州和莫州等地。约定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十万两岁币银和二十万匹绢。在边境设立市场,开展贸易。”
通过“澶渊之盟”的签订,宋朝与辽国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,开启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时期。这一盟约对两国民众带来了和平与繁荣。
宋真宗回京后,为纪念“澶渊之盟”的签订,亲笔撰写《北征回銮诗》:
“锐旅怀忠节,群胡竄北荒。
坚冰销巨浪,轻吹集隹祥。
继好安边境,和同乐小康。”
北宋通过微薄财富结束了与辽国的战争,这一盟约为辽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与繁荣。
萧太后推动签订“澶渊之盟”,不仅结束了两国伤筋动骨的战争,还使辽国每年从宋朝获得三十万财帛的纳贡。
公元1020年,为了纪念萧太后对辽国的贡献,辽圣宗在她的家族封地上兴建了一座宏伟的皇家寺院。
从“澶渊之盟”的签订开始,宋朝进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时期,直至“靖康之耻”的发生。
在此期间,宋朝经济蓬勃发展,文化艺
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-配资中国-查配资炒股-股票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